少年风采 >> 看我72变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这盛世,如您所愿!” | 作品展示

2025-09-07 09:58:22
来源:红领巾集结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少年报·未来网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开展“抗战故事我来讲”征集展示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少年儿童不同形式的讲述抗战故事的作品。我们发现,这个暑假,很多同学踏上追寻历史的旅程,走进纪念馆感受峥嵘岁月,他们将所见所感凝结于笔端,写下了真挚动人的心声,一起来看看吧——

与历史的对话,

穿越时空的誓言

暑假期间,我和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座庄严的建筑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是一座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我们轻轻迈进纪念馆的大门,一阵带着历史气息的微风拂面而来,展柜里的文物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等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赵一曼烈士展区,一封泛黄的家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凑近细看,纸上写着:“宁儿……”转头间,我看见了囚室中正在书写的赵一曼。她抬起头,镣铐发出清脆的声响:“这点伤算什么?你看窗外,同志们的篝火还在燃烧。”顺着她示意的方向,我仿佛看见了东北密林中闪烁的抗联营地。

平型关大捷的展区突然传来阵阵喊杀声。等我回过神,已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位战士塞给我一枚子弹壳:“帮我记着,这里有二十七个山西娃……”冲锋号响起,他的身影消失在炮火中。我低头看着手心的子弹壳,上面刻着的数字闪闪发亮。

站在卢沟桥上,抚摸着石狮身上的弹痕,耳边响起低沉的声音:“那年七月七,我的鬃毛被子弹削去半边。但那天之后,每块桥砖都变成了烽火台!”夕阳下,石狮的轮廓与远处的高楼大厦重叠在一起。

在英烈墙前,我们的红领巾轻轻飘动。墙上的照片中,年轻的面容似乎都在注视着我们。恍惚间,我看见了酒泉发射场的火箭划破长空,贵州天眼的钢架在阳光下闪耀,量子实验室的光缆交织成网……

“这盛世,如您所愿!请前辈们放心,强国有我,吾辈当自强!”我轻声说道。走出纪念馆,新时代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在此刻交汇,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愈发清晰。

陈子橦(北京市育英学校)

在纪念馆的光影里,

触摸那段烽火岁月

走进平度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尊“铜墙铁壁”民兵雕像——手持土枪的民兵身姿挺拔,眼神里充满坚毅,像山岩般刻在岁月里。这瞬间让我明白,这里的故事不属于遥远的战场,而属于脚下这片土地,曾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园的普通人。

展厅里的老物件带着时光的温度:锈迹斑斑的土炮、磨得发亮的大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讲解员说,当年大泽山的民兵就是凭着这些“家伙什”,在山林间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墙上的地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战斗地点,“麻雀战”“地雷战”的战术介绍展板旁,还贴着村民们当年藏粮食、送情报的照片。最让我动容的是一封泛黄的家书,是民兵高守余写给妻子的,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说“守住了山,咱娃才能安稳长大”。

馆外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摆放着不少新鲜的野花。讲解员说,常有附近的老人带着孩子来这里,指着碑上的名字讲过去的事。离开时,夕阳洒在纪念馆的墙上,“铜墙铁壁”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我忽然懂得,所谓“铜墙铁壁”,从来不是指山石堡垒,而是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挺身而出时,汇聚成的那股比钢铁更坚硬的力量。

如今的大泽山郁郁葱葱,葡萄树藤漫山遍野。可漫步山间,总觉得那些枝叶间藏着故事——或许是某个夜晚,民兵们曾借着树影转移;或许是某块岩石后,曾藏过支援前线的粮食。山河为证,这片土地记得所有牺牲的热血与所有不屈的脊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常回来看看,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侯可可(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气息感染着参观队伍里的每一个人。

玻璃展柜里,褪色的军装残破不堪,锈蚀的大刀凝固着暗红,那上面,是敌人凝固的血液,更是红军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最刺痛我心灵的,是杨克明烈士的故事。他牺牲后,远方的妻子毫不知情,独自奉养公婆、抚育幼子。多少个寒夜,她凝望着丈夫中学时的照片泪流满面,一遍遍抚摩他留下的书箱,只愿故人归、乐常在。这一等,竟是几十年,直到1985年,那张迟来的《烈士证明书》才碾碎了她半生的守望。我凝视展墙上她白发苍苍的照片,她眼中沉淀的,岂止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烽火年代千万“小家”为“大家”撕心裂肺的牺牲。

纪念碑前,松涛呜咽。我们献上花篮,深深鞠躬。西路军后代肖玲奶奶的讲述,让历史有了血脉的温度:“军号嗒嗒嗒吹,来了游击队……”当《少年军号哒哒响》的童声合唱刺破寂静,我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擦拭董振堂纪念亭栏杆时,我格外用力,抹去的是灰尘,铭记的是英雄。

临别前,我在“寄语墙”上郑重写下心声:“你们用鲜血浇灌的信仰之树,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阳光穿透纪念馆的窗棂,洒在无数烈士的名字上。他们凝固在汉白玉上的青春,正以另一种形式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走出纪念馆,高台城的阳光格外炽烈。回望巍峨的纪念碑,它像一柄刺向苍穹的信仰之剑。血沃河西的忠魂虽已长眠,但先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精神火种,早已在我辈胸中点燃,这抹永不褪色的红,将引领我们以笔为枪,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续写无愧于初心与信仰的答卷。

陈怡如(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城关镇第四中学)

作者: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