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有一条与众不同的科技长廊:南侧以时间轴记录了中国科技辉煌成就,北侧展示了多位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的动人故事,还有学生们绘制的“未来环保城市”。学校将教学楼走廊打造成别样的科技小天地,让小伙伴们在互动中感受科技报国的精神。
长廊变课堂一墙一故事皆是教科书
科技长廊的墙面上有“中国智慧我骄傲”“科技之星我敬仰”“大国工匠我学习”等板块。“这不是简单的文化墙,而是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校长张秋妮介绍。
这面墙是师生们用了半年时间设计制作的,大家一起搜集了很多资料,并将科学家故事转化成童趣语言,让小伙伴们都能看得懂、喜欢看。
五年级学生朱钒赫在整理钱三强资料时发现:“原来‘三钱’中的钱三强和钱学森都曾师从居里夫人,他们像传接力棒一样传递科学火种。”
童声传薪火 小讲解员的大担当
“黄旭华爷爷30年没回家,连父亲去世都没能送别,但他带领团队让中国核潜艇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红领巾讲解员张洛齐的讲述令人动容。这样优秀的小讲解员是学校通过“三级成长营”培养出来的:初级营背诵解说词,中级营补充人物故事,高级营设计互动问答。
四年级学生李泓博为了讲好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特意看了纪录片《代号221》,以便解答更多小听众的疑问。讲述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时,孩子们会指着墙面的“病床演算图”说:“华爷爷左腿残疾后,仍在床上用6年时间写出20篇论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星光照心田 种子在萌芽
“以前觉得科学家都是课本里的‘完人’,现在发现,原来他们也会失败很多次。”六年级学生刘奕彤在日记里写道。当小伙伴们知道袁隆平历经几千次试验才成功时,会觉得这样“不完美”的细节反而让榜样形象更真实。
了解了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故事,五年级的学生自发成立了“毫米测量小队”,数学课计算准确率显著提升。更让老师欣慰的是——在“谁是你心中的偶像”问卷调查中,小伙伴们选择科学家的比例从17%提升到了89%。
学校的科技走廊就像一条时光隧道,将历史星辰化作未来灯塔。袁隆平的稻田画像、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手稿……科技走廊的许多资料,都会给小伙伴们带来无尽的力量。当大家仔细查看、娓娓道来科学家、大国工匠的故事时,“强国有我”的信念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 编辑: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