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路边一朵蔫了的花、脚边一棵枯黄的草、路边随手捡到的松果收藏起来做成标本,要如何做呢?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或许可以加入中少研学活动来学习和体验!这不,在近日的一场中少研学实践活动中,小伙伴们就亲手进行了一次植物标本制作——
“博物体验官”中少研学活动
10月19日,《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画报》的小记者、小读者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中少研学实践活动。他们化身“博物体验官”,和恐龙“击掌”,还把亲手制作的植物标本带回了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上的翼龙是恐龙吗?
一走进古爬行动物展厅,小记者、小读者的目光瞬间被展厅里的“大骨架”吸引了。
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讲解员赵妍阿姨的引导下,大家看到威风凛凛的上游永川龙仿佛正要展开捕猎,体形庞大的井研马门溪龙伸直脖子就能触碰到天花板,还有长形、棱柱形等各式各样的恐龙蛋化石……

“天上飞的翼龙是恐龙吗?”有小记者举手提问。
“这个问题问得好!”赵妍阿姨笑着解答,“翼龙既不是恐龙也不是鸟,而是带着翼膜的‘飞天先锋’,它们的第四指特别长,靠它来撑起翼膜飞行。”

天山哈密翼龙(复原模型)
当然,远古世界的惊喜不止恐龙,小记者、小读者还认识了多样的无脊椎动物、和猛犸象化石“比身高”、了解中华侏儒兽的小故事......

猛犸象骨架
大家的笔记本上,很快就记满了新知识。
蜘蛛、马陆是昆虫吗?
长相奇特的鸭嘴兽、穿着“黑白礼服”的麦哲伦企鹅、憨态可掬的树袋鼠……
在“多彩的动物世界”展厅,逼真的动物标本让大家纷纷驻足观察。
昆虫世界展厅更是藏着大学问。赵阿姨给大家科普了许多有关昆虫的“冷知识”:“昆”是众多的意思。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而像我们平时常见的蜘蛛、马陆和鼠妇,其实都不是昆虫。

在人与动物展厅,看着已灭绝的渡渡鸟标本和朱鹮、雪豹、藏羚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小记者、小读者纷纷表示:“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吧!
最让人期待的实践环节来啦!赵妍阿姨详细讲解了标本的制作、由来等小知识。比如,植物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采集、压制、干燥、装订等多个步骤。
赵阿姨还特别提醒大家,采集植物标本时,最好使用枝剪等专用工具,以防被植物划伤。

小记者、小读者们要体验的是植物标本的装订步骤!查找植物名称、记录数据,摆放标本、粘贴固定……大家立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制作中,教室里只剩下纸张摩擦和小声讨论的声音。
待到标本终于制作完成时,大家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和周围同伴展示自己的杰作。


小记者手记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学校
小记者 王茗嘉
植物标本里有羊角环、薰衣草、玫瑰、松塔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把它们一个个贴到花泥上,写上名字、来源。太有趣了!
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好多知识,我要把今天的见闻好好整理总结,让更多同学了解这些博物馆里的趣事!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
小记者 崔家诚
博物馆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师,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将永远珍藏这份美好的记忆,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北京市少年宫
小记者 段柯辛
当我把做好的标本放进陈列盒时,成就感爆棚,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这次研学不仅让我学到了辨别动植物、保存标本的实用知识,更让我与其他小记者们的友谊再次升温,一起体会到实践的乐趣!

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
小记者 蒋星辰
这次活动里,我与一些标本、化石“亲密”接触,对几亿年前的地球生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还收获了不少关于动物保护的知识,认识到保护极濒危物种可以让地球变得更好,让生态系统更好地循环!

从远古生物到现代动物,从听讲解到动手实践,一天的研学活动让小记者、小读者们收获满满。没参加这次活动的小伙伴们也别遗憾,更多有趣的中少研学活动正在路上,敬请期待!
如果你也想成为中国少年报小记者,欢迎请老师联系我们,建立中国少年报红领巾小记者站!获取更多建站信息可联系:
邮箱:zgsnbxjz@ccppg.com.cn
电话:010-57526449(付老师 苏老师)
策划:单文、常江、郭茜
本报记者、编辑:孙笑、苏畅
摄影、剪辑:滕亚运
编辑:耿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