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从学业减负、亲子关系、协同防护等多维度部署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工作。这既是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精准回应,更是护航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严峻的社会议题——很多孩子的内心被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网络暴力等阴霾笼罩,心理健康状况持续“亮起红灯”。据央视网近日报道,我国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另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援引《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数据,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整体患病率高达19.3%。这些数据背后,是青少年焦虑、抑郁、自我否定甚至自我伤害倾向的蔓延,更有一些跳湖、自缢等极端个案的发生,酿成了一桩桩令人痛心的悲剧。这提醒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亟需弥合缺口、补足漏洞。在此背景下,《十条措施》的出台更显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既为广大青少年预防、应对心理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等提供了更清晰的发力方向、更明确的路径。
从具体举措来看,《十条措施》呈现出突出问题导向、加强系统整合、强化制度保障的鲜明特征,有助于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例如,在减负减压上,通过严控书面作业总量、鼓励设立“无作业日”、禁止成绩排名等具体要求,从源头缓解学业焦虑;在“身心健康一体化”方面,明确“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同时将睡眠状况纳入健康监测,以形成“运动+睡眠”的健康支撑体系;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出建档立卡、常态化家访等措施,体现了“精准滴灌”的关怀。值得关注的是,严禁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等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的务实举措,契合了数字时代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实要求。
事实上,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出台,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两会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连续多年将“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重要议题;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中小学比例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凝聚了坚实力量。此次《十条措施》的发布,有利于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进一步深化,也与“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部署同频共振。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有效落实。以往实践中,部分学校曾出现心理测评“走过场”、心理咨询室“挂牌闲置”等问题;有的地方将体育活动简化为“放羊式”自由活动,偏离“减压赋能”初衷;部分地区家校沟通机制流于表面,未能形成协同效应;有些家长依赖手机等“电子保姆”替代高质量陪伴……这都提醒,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容不得“虚功”,好的政策还需真抓落实,不能“大打折扣”“动作变形”。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根基。期待《十条措施》的温暖与光芒,能为孩子们驱散心理阴霾。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广大青少年都能茁壮成长、全面发展!(魏平)
编辑:瞿凯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