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网评|剑指“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2025-10-29 09:29:54
来源:未来网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列为四大重点整治问题之一。这既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也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按下“加速键”。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上高额打赏事件频发。轻信主播“打赏可送礼物”的宣传,在一场直播中打赏8万元;被主播制造的“网恋”假象迷惑,打赏主播超46万元;为维持“圈内地位”变卖家中财物,一年打赏主播超200万元……“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案例接连曝光,一个个数字映射着孩子的无助与迷茫,家庭的焦虑与无奈,也揭示了“野蛮生长”的网络直播行业乱象。此次“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以下简称“‘清朗’行动”),正是加强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如今,网络直播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已不是简单的口头劝说,而是演变为以恋爱、交友等为名进行情感绑架,或是用利益诱惑。这不仅将未成年人拉入网络消费陷阱,还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促使他们将金钱与情感、权力等直接挂钩;更让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甚至引发亲子矛盾、家庭债务等问题,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此次“清朗”行动精准发力,明确整治“通过‘恋爱’‘交友’‘游戏收徒’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打赏”“明知用户为未成年人仍不制止甚至诱导其打赏”等行为,直击未成年人网络直播打赏纠纷的痛点,有助于切实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在具体实施层面,网信部门明确此次“清朗”行动的工作要求:加大处置力度,比如“依法严惩屡教不改的账号、平台,以及教唆、纵容网络主播违规获取打赏的MCN机构”;规范平台管理,如“督促网站平台进一步细化审核标准”“健全投诉举报和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这一套“组合拳”有效切中治理“诱导未成年人打赏”乱象的要害——既破解部分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对“未成年人账号”“高额打赏行为”缺乏有效拦截的问题,也打击部分主播与MCN机构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将未成年人视为“提款机”的行为。

事实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四十五条指出,网络直播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活动,并预防和制止其用户诱导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也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已为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打赏”乱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与坚实的制度支撑。如今,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直播门槛相对变低,一些主播诱导打赏的手段也更为隐蔽多样;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网络直播打赏,却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与抵抗力。此次“清朗”行动直面这些新问题、新情况,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

近年来,“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步步深入、成果丰硕。比如,“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AI应用程序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拓展治理深度和范围,整治“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等问题。网信部门加大力度治理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网络乱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道网络“防护墙”。

期待此次“清朗”行动能成为净化网络生态的又一把“利剑”。当平台切实扛起社会责任,主播恪守职业伦理,家长提升监护能力,监管部门织密监管网,未成年人自身进一步增强网络素养、树立正确消费观……相信孩子们都能在数字浪潮中锚定成长坐标,在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中绽放青春光彩。(魏平)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