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引发社会关注。孩子因难以识别广告跳转选项,容易误触进入不良页面甚至自动下载无关软件,可能受到不良引导。
作为专注打造儿童启蒙数字产品的原创品牌,宝宝巴士已累计服务全球7亿家庭用户,多款产品覆盖海量低龄用户。当低俗广告因平台审核不力而突破防线闯入其中,当孩子点开充斥不良内容的广告,会影响孩子对道德以及法律边界的认知,甚至埋下心理隐患。更值得警惕的是,头部企业的失责会产生负面示范效应——既透支公众对整个儿童数字内容行业的信任,更可能引发行业内的“破窗效应”,让其他儿童数字内容平台跟风效仿,推送不良内容,进而导致儿童网络生态被不断污染。
事件引发热议后,宝宝巴士迅速致歉并推出整改措施:下线全部问题广告、终止第三方合作、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这种快速响应值得肯定。然而,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追问:早在一年前就有家长发现了类似问题,为何这么长时间都未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堵塞漏洞?如若此次网友的发声没有引发广泛关注,是否就任由这些问题广告继续存在?
遗憾的是,类似事件屡屡发生。此前,“一些跳绳APP、线上自习室等学生高频使用的软件肆意弹出低俗信息”的新闻就曾引发关注;目前,多款热门儿童教育类APP中,也均不同程度有游戏、擦边、短剧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问题广告。这种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平台将儿童用户视作可以轻易进行“流量变现”的工具——他们利用孩子辨别力弱、好奇心强的特点,诱导他们点击广告实现引流牟利。这种行为,不仅侵蚀孩子纯净的成长环境,也是责任的缺位,甚至涉嫌违法违规。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等内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也明确禁止网络应用中出现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在监管实践中,中央网信办也持续开展“清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这些法律法规与监管举措相互支撑,既是对儿童权益的坚实守护,更警示所有儿童数字内容平台: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绝无侥幸空间,任何试图触碰红线的平台,都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儿童的心灵纯净无瑕,容不得低俗广告的侵蚀。当平台真正守土尽责,当监管的“牙齿”足够锋利,孩子们才能在数字世界里安心徜徉,这既是家长的期盼,更是行业不可推卸的使命。(魏平、谢伟锋)
编辑:高富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