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奏:预备会及聂荣臻呈报的材料
1961年6月28日,聂荣臻根据中央军委意见,召集国防工委副主任赵尔陆、孙志远,秘书长方强等开会,研究北戴河国防工委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
会上,国防工委同志主要汇报六个方面:
国防工业系统减少人员15万的方案。
聂荣臻表示,减人是很需要的。当前经济困难,人多了,吃饭、住房等问题很难办。减下来的部分人,可以从事副食品生产,搞生产基地,实际上是从事农业,但产品可以为工厂服务。
国防工业生产任务调整。
孙志远等汇报说:工厂现在普遍反映任务吃不饱,各部门都是搞维修,特殊钢厂停工太多,基本建设至今只完成15%的任务,调整的原则是要下面说实话,今后几个月,究竟能做多少事;基建任务该保的还要保;尖端武器方面要缩短战线保重点。
聂荣臻表示:国防工业当前有两个问题,即常规武器如何配套,尖端武器如何突破。常规方面一定要将当前武器配起套来,至少做到一有事就能动,即走得动,打得响。现在不是没有厂子和生产能力,而是不配套。这次调整,有些要退,有些还要上,这样才能配起套来。尖端方面,当前是从哪里突破的问题。五院是这样,工厂生产也是这样。五院要集中力量从“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和“红旗一号”地对空导弹突破,突破后才能更好地向其他方面进军。工厂要生产已经仿制成功的近程地地、地空、空空导弹,数量上不要太多,要与海军、空军已经到手的装备配套起来。尖端方面一定要研究与生产衔接配合,今后研制出一个型号,工业方面就要抽出厂子予以承担,并集中力量保证试制生产。这样就可能真正出些新东西,速度会更快些。
三年计划问题。
汇报说:现在钢产量下降,重要品种下降更多,国防工业应贯彻减少数量,增加质量和品种。
聂荣臻说:部队装备要很好研究,决不能搞得很复杂,弄不好战时问题就很多,要吃大亏。当前力量有限,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制订国防工业60条的问题。
汇报说:现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问题还很多,大多仍是书记说了算,厂长都是副书记,说了不算数。
聂荣臻说:党委研究决定技术问题,必须依靠技术上强的人,不能只是书记说了算。做好政治工作不是要很多人,而是目的、方针、方法要对头。重视技术人员、老工人的作用问题,不光是一条,而是要在60条里成为重要的一章。
国防工业与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关系问题。
汇报说:零子号(笔者注:指国防工业物资供应户头的代号)在国家计委、经委、冶金、化工等部门越来越孤立,经常挂不上号,路子越来越窄,国防工业的物资需要没人抓。
聂荣臻说:关键是思想认识不一致,要在这次会上提出研究,没有人抓,就不能落实,不要使零子头真正成了零。
北戴河会议方案计划。
汇报说:人数方面除了国防工委委员外,请计委、经委、国务院有关工业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地方各大区(笔者注:指华东、华北、东北等大区)都派代表参加,时间半个月左右。
聂荣臻说:人数不要太多,人多了,会开不好,不便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人,就请什么人。
六天后(7月4日),聂荣臻将一份日本发展军事工业的资料报送给毛主席参阅。聂荣臻在报告中说:国内有关部门收集了日本发展军事工业的有关资料,总参某部综合成一份内部材料,供参阅。聂荣臻报送的报告后面附了四份不同部门整理的参考资料。内部材料说,日本金融财政事务研究会1960年2月根据防卫厅的要求,提出题为《从经济政策来分析防卫产业》的内部报告。
报告要点为:现在已经到了洲际导弹时代,防洲际导弹的办法只有用洲际导弹进行回击,因此不能生产洲际导弹的国家,其国防只不过是一种慰籍。日本国防的重点是保持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和海上补给力,军火生产应努力促进枪炮等常规武器现代化,加强地面部队的机动性充实其通讯机能;航空方面应仅限于巡逻、侦察、联络、运输等中小型飞机的生产;海军方面可以考虑生产潜艇、猎潜艇、直升机、P2V飞机等。关于导弹生产,将生产若干小型导弹。
7月14日晚7时30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从杭州打电话给聂荣臻办公室,传达毛主席对聂荣臻报告的批示:
林彪、贺龙、荣臻、瑞卿四同志:
此件值得注意,你们谅已看过了。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比日本差得很远,我们应取什么方针,值得好好研究一下。可否请你们先谈一谈,然后在八月我同你们再谈一谈。
毛泽东 六一年七月十三日在杭州
聂荣臻秘书周均伦将记录稿报聂荣臻参阅,聂荣臻先在这份记录稿上圈阅。然后以急件送林(彪)、贺(龙)、罗(瑞卿)圈阅。毛主席的批示,后来成为国防工委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可以说是引起大家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02兴起:北戴河会议上的争论
北戴河会议是7月18日开始,会议最初主要讨论减人方案。“尖端”与“常规”之间的争论是始于7月27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代表汇报。
五院代表在汇报刚一开始时就提到:不是“尖端”挤了“常规”,而是五院还需要一些新工厂,否则难以突破“尖端”。有代表表示:清朝、张作霖、阎锡山,比我们在设备、材料方面都要差得多,为什么人家能生产出东西来,我们就出不来。
当汇报到研究机构研究设计某个型号时,设计了就要试制,试制中可能要修改设计,设计试制时还要考虑生产工艺问题,这与中国科学院的纯科学研究不一样,希望工厂在试制方面多给予配合,这对将来工厂生产也有好处。有代表表示:两条腿走路,各走各的,比比看嘛,技术水平就这么样,工业水平就这么样,搞飞船能搞得起吗?万丈高楼要从平地起嘛!
当汇报到为了搞好科研与生产的关系,最好上面两委(笔者注:指国防科委、国防工委)合并时。有代表表示:这个意见好,值得考虑。
当汇报到科研单位要大、要集中,许多高精尖设备要相对集中,不能到处搞,工厂与科研单位要长期定点,稳定协作时。有代表表示:集中后放在工厂还是放在研究单位?现在谁挤谁不好讲,实际上是“尖端”挤了“常规”,从材料、设备、技术力量都是这样,搞“尖端”,与现在整个工业水平不相适应。同时,还有代表特别强调:这要写个材料上报,要特别强调工业水平赶不上就是赶不上。
7月28日,会议专题讨论毛主席7月13日批示。第一位发言的代表说:他主张常规第一,尖端第二,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尖端。研究部门只管研究设计,别的像生产、仿制、试制、改进工作,都交给军兵种和工业部门管,定型现在属国防科委管,应交给工业部门管。有的代表发言说: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这个方针不能动摇。就整个国防工业体系来说,当前是如何使尖端真正上去,真正成为第一,方法值得研究。但就三机部(笔者注:当时是综合性的国防工业部)内部而言,还是集中搞常规武器。是一步登天,一齐上,还是经过常规上去?要研究。尖端本身也要尖,从最困难的关键问题着手,时间也要依此来安排,现在是尖端挤常规,尖端挤尖端。有的代表说:有些常规武器比尖端武器还要尖端,比如无线电方面的雷达、指挥仪、海上观测设备,其复杂性不比尖端武器简单多少,排不上队就是上不去,尖端挤常规,常规挤常规。现在关键是新材料、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设备上不去,大家都上不去。
之后的会议经常会涉及到尖端与常规关系问题的争论。
7月29日会上,有代表说:国防工业方针究竟怎么办?是以“两弹为主”,还是提“高、大、精、尖、新”?目前材料问题、技术力量问题都卡着,连简单的弹簧、子弹都解决不了,材料问题摸了几年,到底解决了多少?(这时,聂荣臻插话:材料问题要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抓,否则难以解决。)一直喊配套,一直配不起来。要向中央提出:方针如何定?是“高、大、精、尖、新”,“两弹”慢些上。
8月2日会议上,有代表说:新材料问题,主要是导弹,今天不谈了,说不清。(国防科委代表插话:新材料相当一部分用于常规武器。)尖端要推迟,搞得搞,但规模要缩小,速度要推迟。
8月3日会议上,有代表说“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这个方针是正确的,要肯定,只是在执行的步骤上,根据当前的工业水平,应该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尖端,先满足几百万陆军的装备需要,愿望与实际可能现在有距离,为了应付局部战争,常规装备是主要的。有代表说:“军委这个方针是对的,因为我们是个大国,世界已进入原子、电子时代。这个东西有个过程,现在不搞将来再搞,会拖长时间,1957年开始搞,现在已取得些成绩,不搞就摸不清问题。与日本不同,它靠美国,我们不能靠谁。现在的问题是面宽了些,型号多了些,材料、技术力量都碰到了困难。常规也有许多困难。因此我主张尖端不放弃,先常规过关。有代表说:“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过去现在都是正确的。现在是具体安排问题,要缩短战线,尖端只搞一两种型号,近三几年内,先把常规搞上去,通过常规过关,带动尖端型号的材料、技术过关。当前把常规位置摆高些,先满足常规,尖端不放弃。
国防科委的代表当天发言:突破尖端武器,五院方面导弹是指中远程的,二机部是指原子弹、氢弹。这几年成绩,主要是摸清了要抓些什么东西,以便集中力量,进行突破,现在还是研究试制,装备部队是三五年以后的事。最近正在调整任务,缩短战线,包括型号、协作单位等,但三五年内还要向国家有关部门要些东西。第一是基本建设方面,需要财政投资以及基建用的材料;第二是二机部还需要些技术人员;第三是需要设备投入,主要请一机部(笔者注:当时的民用工业部)提供;第四是新材料,主要是特种钢、不锈钢;第五是试制协作任务。三五年内能否突破,要靠各方面努力,所以还要优先保障,否则就很难说。材料问题,是整个国防工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从规格、品种需要方面,常规比尖端还要多。这是个历史任务,不从整个国民经济解决,各方面的“关”仍然过不去。
在国防科委代表发言后,有代表说:许多事情出乎意料,过去总是看好的多,有些困难要经过实践才能证实。
国家计委的代表发言说:“赞成‘两弹’继续攻关,但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速度会更快些。今后国民经济配合国防工业方面,一是材料,一是配套,抓新材料要当成各工业部的发展方向。这时聂荣臻插话:要抓材料,就要列入国家计划,光有积极性也搞不起来。
据聂荣臻元帅秘书范济生回忆:“当时的气氛搞得很紧张,坚持‘两弹’下马的人,和坚持继续攻关的人,互不相让,各说各的理,有时开着会,就吵起来,桌子拍得啪啪响。”
03化解:周恩来讲话和中央军委会议
8月4日的会议同样争论不休。但老帅对争论的问题发表了原则性的意见,初步化解了矛盾。
当时,有代表发言说:导弹、炮弹,两者都需要,问题是谁为主?常规武器几年没有补充了,再不解决,将产生严重局面,从应付局部战争需要,常规必须上去,否则部队装备、储备、外援,都无法解决。因此当前解决常规武器是主要的。“两弹”为主,与常规生产的矛盾怎么办?我的意见是,研究试制上以“两弹”为主,国防工业生产上以常规为主,如产生矛盾,两三年内尖端缓一步,让点路;两三年后常规让路。
在这一天的会上,聂荣臻发言说:国防科研方面,“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是去年2月份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后来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这个方针,并没有排除常规武器的研制,应该两条腿走路。中央军委的方针很明确,三五年内,不管打什么仗,都得靠常规武器打,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三五年内,尖端武器是力争突破的问题,装备部队靠不上它。现在,尖端武器研制遇到些困难,但这是个历史任务。在这个困难面前,是退还是进?我认为还是要敢于前进。就是尖端武器不搞,在新型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和技术力量分散的情况下,常规武器也上不去。那就只有靠步枪、轻机枪等等,如果这个也搞不出来,那只有靠梭镖。在当前的困难面前,不能动摇。尖端武器要上去,解决的办法是要缩短战线,研究试制的任务要排队。五院已缩短战线,只先搞1200公里的地地导弹,另设计“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仿制C-75地空导弹。常规武器的研制和生产要解决配套的问题。去年我去西北视察,也是为了解决常规武器配套的问题。常规武器生产不能忽视。少生产,究竟少到什么程度?总不能少到连金门打“礼炮”的也没有吧!现在就是乱,是“虱多不痒”,没人管。如果把困难理一理,真正有人抓,不是不能解决的。现在,尖端武器与常规武器不的,为了摆脱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应该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以便在我们遭受帝国主义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


图为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聂荣殝和钱学森等人合影留念
“上马”“下马”之争的实质,实际上是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部门,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是两个部门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分配和争夺的表现。
在周恩来的指示以及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后,尖端与常规之争,也就是两弹“上马”“下马”之争,得以平息。
编辑:瞿凯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