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有藏品6万余件,门类众多,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既有反映钱学森活到老、学到老的数万册藏书、期刊,也有体现他严谨治学的手稿和剪报;既有陪伴他科研一生的工作用品,也有体现他极简生活的日常用品;既有见证他取得非凡成就的荣誉证章,也有反映他受人敬仰而收到的礼物。凭物鉴人,这些藏品看似平常,但每一件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这些藏书故事串联起来,反映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品格,生动刻画出其高尚形象。
一、科艺融合 学界典范
剑桥大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讲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钱学森便是一位兴趣广泛、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又因志趣相投结识一众好友,还使他开拓思维、激发灵感。从藏品中看,钱学森的爱好有音乐、摄影、美食和书画等。
钱学森爱好交响乐,即使在拮据的学生时期,他也会省下钱去听音乐会。在交通大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上海兰心大戏院听音乐会。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他经常去听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现场音乐会。有了黑胶唱片后,钱学森喜欢购买和收藏交响乐的唱片。去美国读书时钱学森还从国内带了三四张唱片,闲暇时与好友一起鉴赏和交流。其中有浪漫主义交响乐派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民族主义乐派的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古典主义交响乐派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等。钱学森喜欢听的还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及第七部弦乐四重奏、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以及俄裔男低音歌唱家凯普尼斯演唱的作品。
钱学森对乐器也有学习和研究。大学时钱学森加入校管弦乐队,吹奏次中音号。1938年左右,钱学森在美国开始学习竖笛。竖笛是当时美国流行的一种乐器,它音色优美、圆润、柔和、清丽,而且相对易学。其英文名“Recorder”就有“像鸟唱歌的笛子”的含义。竖笛一般是八孔,分为超高音笛、高音笛、中音笛、次中音笛和低音笛,钱学森吹奏的是中音笛。为学习吹奏,钱学森特地购买了很多竖笛教材。他还邀请同门好友马勃和西尔斯分别购买次中音笛和高音笛,一起学习并组成三重奏。钱学森还喜欢听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和古典吉他演奏家安德列斯·塞戈维亚演奏的曲目。

钱学森吹奏的竖笛与蒋英的吉他
钱学森与女高音歌唱家蒋英结婚后,更多了一位音乐知音。1947年,钱学森特地选购了一台施坦威三角钢琴作为新婚礼物送给蒋英。从此以后,他们家中时常响起优美的钢琴声。音乐还陪伴他们度过人生至暗时刻。当美国移民局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后,却不让他离开美国,并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为了不给朋友带来麻烦,钱学森主动减少与他们的来往,内心的苦闷无处倾诉,只有靠音乐排解。每当夜深人静孩子们睡下后,蒋英弹奏吉他,钱学森吹竖笛,二人琴瑟和鸣,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钱学森堪称摄影发烧友,在美国时他用过两部德国产照相机,一部是折叠式旁轴相机——维尔塔·韦尔蒂尼,原产于1935年左右;另一部是禄来公司生产的专业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禄来福莱克斯,原产于1945年左右。钱学森的摄影作品,从题材看有黑白摄影、纪实摄影、风景摄影和人像摄影等;从内容看,有与亲友相聚的温馨时刻,有孩子成长的珍贵记录,有游览过的美丽景观,有旅途中的独特见闻,还有他专注于工作或人生重要时刻的自拍等。例如,钱学森身着博士服照,便是1939年6月他参加完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典礼后,回到住处,亲自布景、调光,支上三脚架自拍的。对于拍的满意的照片,钱学森有的冲洗出来分赠给友人,有的做成幻灯片与家人一起欣赏。钱学森回国后还买了一台海鸥牌国产相机,可没用多久便不再用。这是因为,以他当时的工资,在购买摄影器材及胶片后几乎不够维持家用。加之工作日渐繁忙,钱学森无法坚持这一爱好,只能在报纸上看到好的摄影作品后,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和欣赏。
钱学森喜欢美食且擅长烹饪。钱学森读中学时,父亲钱均夫便让他走进厨房学习烹饪,不仅要求他把饭菜做熟,还要色香味俱全,以此培养他的美感。钱学森的好友、“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曾回忆,在美国时,钱学森经常开车带他们去找美食,有时还在家里亲自下厨招待他们。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有一本钱学森收藏的中餐食谱——《中国食谱》。这是世界上首部英文版的中餐食谱,出版于1945年,钱学森收藏的是1949年出版的第二版。该书的作者杨步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夫人。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1938年,赵元任赴哈佛研读语言学时,举家迁到美国。赵家成为清华留美学生经常聚会的地方,钱学森也是受邀的宾客之一。杨步伟高超的厨艺令包括钱学森在内的所有宾客印象深刻,后来在美国友人建议下,杨步伟决定编一本中餐食谱。书成后由她的儿子翻译成英文,并邀胡适作序,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写前言,赵元任则负责题写书名。这本书可以帮助钱学森等身在美国的游子以及喜欢中餐的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餐。

钱学森滞留美国期间在家中所使用的食谱
钱学森还喜欢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钱学森从六岁起,便师从父亲的好友孙智敏学习书法;到了中学,又跟随美术老师高希舜学习绘画。尽管钱学森的画作没有留存,但从馆藏中足以见得他对中国书画情有独钟。其中最早的一幅书画名为《西湖一角》,创作于1941年。时年,钱学森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远隔重洋,难阻钱学森的思乡之情。在一封家书中,钱均夫得知钱学森思乡心切,便向好友姜丹书邀画一幅,并寄给他。姜丹书是我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知名画家潘天寿、丰子恺、郑武昌等都曾师从姜丹书。姜丹书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时与钱均夫结下深厚友谊,更巧合的是,1929年钱学森考取国立交通大学后,钱家从北京迁回杭州,与姜丹书家比邻。钱学森称姜丹书为伯父,并对他崇敬有加,彼时,因日军侵华,杭州亦遭受轰炸,姜丹书、钱均夫均背井离乡,在上海避难。身在异乡的姜丹书与钱学森感同身受,便以西湖为题材作画,并在画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学愚公术,移湖夺化工。画随番舶转,人居地球东。犹是当年貌,曾何不洁蒙?家山收尺幅,万里话帡幪。学森世阮游学美洲多年,必负眷怀故土之念。因作是图,付邮寄赠,以当卧游。余亦抛却西湖四五年矣,他日归来湖山依旧。君车我笠,联袂重游,当以此图为息壤也。辛巳春,忆写于孤岛屋笼,人鸟居之,嚣嚣轩,敬庐姜丹书。
据钱永刚介绍:“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曾特意让我把这幅画给找出来,挂在他的卧室里,我父亲一般不会随意在他的卧室里摆放东西,所以这幅画对我父亲来说很重要。”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临危受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规划蓝图,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路人。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无暇欣赏音乐、研究摄影、烹饪美食及鉴赏书画。他放下曾经的爱好,转为听收音机。因收音机节目丰富,即时性强,又不影响工作。因此,无论是在去基地的路上,还是身体不适住院时,甚至退休后,钱学森一直保持听广播的习惯,而且作为听众还对节目提意见。1984年,钱学森受邀参加中央电台科普节目创办35周年纪念座谈会时回忆:“我每天早起听的第一个节目就是中央电台的《科学知识》,我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编辑和为节目撰稿的同志,他们天天给我上课,给了我很大帮助。”他还曾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播宋广礼说:“你主办的《科学知识》节目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综观钱学森的经历,广博的兴趣是他成为成功科学家的催化剂。这些艺术兴趣与科学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在科艺融合的成功科学家中,钱学森虽非个例,但难得的是,他晚年深入思考艺术代表的形象思维与科学代表的逻辑思维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钱学森认为,“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二 、君子之交 躬身垂范

钱学森和蒋英收到的金婚纪念牌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中有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礼物是亲朋好友或师生等维系感情、互表心意的媒介。作为受人敬仰的科学家,每逢节日、寿辰或获重要奖项,钱学森通常会收到各种礼物,赠送者既有单位或组织,也有家人、友人、身边工作人员甚至不相识的人。在钱学森接收的礼物中,单论经济价值,并无贵重之物。因为他不喜欢贵重礼物。身边人,包括钱学森的家人及工作人员因为熟知他的个性,从不送贵重礼物给他,因为送了不但不接受,反而会被批评。1997年是钱学森与蒋英的金婚之年。为了表示祝贺,在钱学森身边工作十多年的秘书涂元季,与系统学讨论小组的其他成员戴汝为、于景元、钱学敏以及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联名赠送了一个简易纪念牌。
钱学森喜欢书法、字画。每逢节日或他的寿辰,很多人会送字画表示祝福。因此,馆藏中的很多字画,都是与钱学森有交往的人自书或请他人创作又赠送给他的。钱学森收到后,会通过不同方式一一表示感谢。王义勇是原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的一位教授,他的夫人刘福芳是工笔画画家。二人通过书信与钱学森交流学术及艺术。新年时,刘福芳创作了一幅工笔画梅竹,并以夫妇的名义送给钱学森以表祝福。钱学森收到后回信说:“梅轴已高悬书桌旁,我非常感谢二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曾与钱学森通过书信探讨山水城市建设。1991年钱学森80寿辰时,吴良镛手书李白的两句诗“如今了然失所在,向暮春风杨柳丝”,送给他以表心意。2001年,钱学森90寿辰时,跟他保持学术交往的钱学敏和张帆,请杨辛将北宋石延年的诗作《古松》写成书法送给他,钱学森一直将这幅字悬挂在家中。全诗如下:“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绿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座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这也正是钱学森一生的写照。

钱学森收到的字画
但钱学森最钟爱的礼物还是中国航天的新成就。作为中国航天的领路人和奠基人,钱学森与老一代航天人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即使退出工作一线,他仍关心和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钱学森慧眼识人,曾力荐两位航天领军人才——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和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他们两位最知道钱学森的心愿,于是一有新成就便向钱学森汇报,这也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最好礼物。1999年,承载着中国人飞天梦的“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几个月后是钱学森的88岁寿辰,王永志便带了神舟飞船模型前去看望他。钱学森非常喜欢这份礼物,这让他看到新一代航天人不辱使命,带领中国航天不断取得进步的情景,因此甚感欣慰,一直将其摆放在书橱最显眼的位置。孙家栋也是由钱学森发现并推荐的,后来负责探月工程。中国人一直梦想着将“嫦娥奔月”的故事变成现实,这也是钱学森的心愿之一。美国、俄罗斯都已登上月球。2004年,经过十年的酝酿,孙家栋不负所望,带领团队促使探月计划正式立项,取名“嫦娥工程”并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的实施计划,成为中国航天又一新纪元。这一年钱学森已93岁,孙家栋送了一个月球仪为他祝贺生日,并汇报了项目最新进展。钱学森听后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后来一直珍藏着这份礼物。
互赠礼物可以拉近距离和增进感情。但也有人借送礼跑关系,以达成自己不正当的目的,这不仅失去了送礼物的本来意义,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身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严于律己,严格遵守中央规定,即使是一盒茶叶,他都予以拒绝。钱学森生前喜欢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学术问题。通信的人有的来自杭州,有人知道他喜欢喝家乡的西湖龙井茶,想送一点以感谢他的指教。对于他人送的茶叶,钱学森要么直接拒收,要么按市场价委托秘书涂元季把钱汇给他们。钱学森曾在信中说:“您给我带来家乡春茶,我十分感谢!但现在茶叶价高,如作为礼品送我,我实在不敢接受。如您答应作价交换,请用电话告涂秘书,我们再到尊寓去取,不然就请您留下自饮吧。”有的人通过邮局把茶叶随信一起寄给他,他便委托秘书按市场价折价后通过邮局汇钱过去,并附信说:“茶叶我不能不付钱,这是我自立的规矩,一直坚持,对您也不能例外。因此汇上400元,请收下,我感谢您的好意。”1993年,钱学森收到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同志寄来的茶叶,他回信说:“茶叶钱我必须奉还,此为中央规定,我必须执行。”并让秘书按市场价给对方汇去250元才心安。也有组织想借用钱学森的名气提高影响力,辗转托人说情邀请他参加会议并送他喜欢喝的西湖龙井茶。钱学森收到后写信拒绝邀请,还委托秘书照价汇款。
三 、极简生活 专注科研
所谓极简生活,就是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馆藏藏品中可见,钱学森俨然是极简生活的典范。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一直简居。1960年钱学森一家住进分配的单元楼里,一住就是49年。家里用的很多家具都是当时配发的,后来作价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所内的装修早已陈旧、过时,家具也不合时宜,但钱学森从未主动要求重新装修。直到1993年,钱学森因病住院期间,组织上才重新装修了他的寓所。出于对钱学森身心健康的考虑,国家曾多次提出为他改善住房条件,身边人也动员他搬家,劝他搬到条件更好的处所居住,他都不为所动,多次谢绝。
钱学森对物质要求极低,对任何物品都做到物尽其用,很多生活用品都用到破旧,钱学森退休后换下军装,穿的最多的是蓝色卡其布上衣和军绿色裤子,洗到发白还不舍得换新的;放在书桌上的笔架摔裂了粘好了再用;用的13把蒲扇都用胶布粘过;一个公文包是他在美国时参加会议的主办方发的,回国后继续使用,用了长达30年,多处可见缝补过的痕迹。
钱学森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他尽量简化生活细节,省去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应酬,将最多的精力专注于科学研究。钱学森晚年谢绝参加大多数社会活动,每天闭门“读书,看报,听广播”,处一隅而知天下。家中最多的家具是书橱,多达18个,装载过他阅读的几万册书。钱学森回国时从美国带回了很多书籍资料,但是科学发展瞬息万变。在网络媒体不发达的时期,书和报刊成了钱学森了解国际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主要途径。为了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最前沿,钱学森特地从工资、稿费等中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购书基金,甚至把单位发的生活补贴也充实到购书基金去,用于购买各种最新书籍。久而久之,新华书店的店员为钱学森设立专区,暂存他所需要的新书。钱学森买书并非藏而不读,而是不仅要读,有的还要做批注。钱学森读书效率高,是因为其有读书之道,即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钱学森读书先读首尾,便基本能知悉书的梗概,判断出书的好坏。对于好书,钱学森则多读细读,还与其他人交流感想。
钱学森的极简生活并非一味减少生活内容,而是确定自己所要的,拒绝那些不要的,专注追求,潜心科研。
四、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钱学森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因此,他从不看重职务高低,而是更好地发挥个人所长,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藏品中有一类是钱学森各个时期的职务聘书,把这些聘书放在一起看,钱学森于1957年2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两年以后却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由正职降为副职。钱学森并非被降职,而是他主动请辞。钱学森被任命为五院院长后,因工作需要,五院规模快速扩大,职工人数倍增,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让他分身乏术,也非他所长。为了集中精力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钱学森请辞院长一职。中央经慎重考虑后,重新任命他为五院副院长,负责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从那以后,钱学森担任的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都是副职。此外,钱学森还请辞过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藏品中也有一些证书,是一些组织机构、单位或个人邀请钱学森参加会议的,或是聘请他担任名誉类顾问、教授等。钱学森淡泊名利,对掺杂利益交换或徒有虚名的名誉,坚决说不。在收到一些未经他本人允许便将他列入顾问名单的请柬或聘书,钱学森会一一写信予以回绝。据钱学森秘书涂元季统计,钱学森回绝过的名誉顾问等虚职、名号多达三十几个。在馆藏中有一件是某机构授予钱学森的纪念牌,他只是在该机构的第一届担任过职务,第二届请辞,且未参与任何工作,但是该机构仍送去第二届的纪念牌。秘书将其转交给他时,他无奈地回复道:“真是笑话,我根本没有去,辞不掉呀。”还有一件,是1983年某会议拟聘请钱学森担任顾问的聘书。当时的会务组织者委托跟钱学森相识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转交此聘书,但薛老知道钱学森的处事原则,即使他将聘书转交也会被拒绝。因此,薛老只好将聘书寄放在自己家里,直到他逝世后,其孙整理遗物时才发现,然后通过朋友辗转交给钱学森。
钱学森并非拒绝所有名誉类职务,对于真正能让他发挥余热的,他会接受。例如,2002年12月22日,他同意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名誉顾问,为推广沙草产业理论尽心尽力。
五、殊荣众多 全心为民
藏品中有一部分是钱学森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和奖杯等。统计下来,钱学森获颁的荣誉称号不少于30个,其中包括“小罗克韦尔奖”“世界工程与科学名人奖”“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等国外授予的奖项,也包括国家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两弹一星功勋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尽管有这么多荣誉加身,他也名副其实,但是钱学森将这些奖看得很轻。他曾说过:“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人民办了点事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1957年,钱学森著的《工程控制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在谈获奖感受时,钱学森说为了能回国才将研究方向改为工程控制论,在研究时经常因为要和美国移民局调查员谈话而被打断,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是来自祖国建设事业的消息。1989年,钱学森因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贡献,被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小罗克韦尔奖”,这是现代理工界的最高荣誉。他却说:“我觉得美国人给我发奖没什么。评价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最有权威的不是一个什么美国的评审委员会,而是中国人民给我的奖。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说:“我觉得这些都是千千万万人在一起做的事,我钱学森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我是很渺小的,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钱学森于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后来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钱学森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很多科学家都为评上“院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钱学森却多次请辞“院士”。钱学森并非不珍惜这个荣誉,而是因为他认为获得的荣誉应名实相副。当钱学森觉得自己因年迈体弱无法参加相关学术及其他活动,无法履行身为院士的职责,便不能再接受这个荣誉。这就是钱学森的荣誉观。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人的钱学森,无论何时何地,他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将建设祖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他极简生活,一生专注于科学研究,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的脚步,为世界和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作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他严守党规,为全体党员作出表率;作为成功之人的钱学森,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学森的这些品格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过时,反而为当下的我们树立了典范。
推荐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员 徐娜
推荐理由: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一物一世界。不同藏品蕴含着不同的人文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始终重视对藏品的研究。通过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使一件件藏品变得“有话说”,让其中蕴藏的钱学森的精神鲜活起来。通过品读这些藏品,我们领略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领悟他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崇高品格。留美期间及归国的藏品,见证钱学森虽历经挫折但始终心念祖国和人民;职务聘书及家中生活用品等藏品,体现钱学森虽居高位但生活极简;数十个荣誉证章告诉我们,钱学森虽一生成就斐然却淡泊名利;而竖笛、相机、字画、食谱书等藏品,揭示钱学森虽专攻科学但文理兼备、科艺融通;书画、模型等纪念品,反映钱学森虽受人敬仰但永葆共产党员的底色。
编辑:瞿凯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