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从“581”任务到“651”任务——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曲折的上马过程

2025-10-31 13:53:56
来源:未来网

50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50年后的今天,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高分专项工程天基系统基本建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

今年的航天日,钱馆组织了多位航天人、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撰文回顾“钱学森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带领我们共同见证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航天追梦之旅。

从“581”任务到“651”任务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曲折的上马过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从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原则批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历时七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经历了从启动到暂停再到重启的曲折过程。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不仅开辟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时代,还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苏联在1957年发射两颗人造卫星成为毛泽东做出“东风压倒西风”这一国际形势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他也因此非常看重中国早日发射人造卫星的政治意义。1957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不无遗憾地指出:“我们有革命的经验,没有建设的经验。我们在人口上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半个卫星都没有抛上去。”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中国科学家也在密切关注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他们以各种形式开展关于人造卫星的科普宣传,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卫星热”。钱学森、赵九章还向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和秘书长裴丽生建议,研制人造卫星应该列入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

在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举行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身为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的张劲夫向周恩来反映了科学家们的建议,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5月17日,毛泽东在大会上郑重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要搞就搞个大的。”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开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5月29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主持召开航空工业委员会会议,讨论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合作研制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的问题。钱学森在会上提出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是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是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人造卫星;第三步是发射一吨以上的人造卫星。这个方案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指出了正确的技术路线。

“581”任务的启动和暂停

1958年8月初,张劲夫召集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科学家商讨拟定《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并把人造卫星研制任务定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头号重点任务,代号“581”。不久之后,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任副组长,负责领导、规划、协调“581”任务。“581”任务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钱学森在替中科院党组起草的报告中这样强调发射人造卫星对于推动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射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前进,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任何人造卫星的上天,都是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

为落实“581”任务,中国科学院计划成立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由力学所负责筹建。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由自动化所负责筹建。第三设计院,负责研制空间探测仪器,由地球物理所负责筹建。1958年8月15日,第一设计院正式成立,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任院长。第一设计院只用两个月就完成了运载火箭第一级T-3的结构初步设计,并做出了两种探空火箭的头部模型。10月2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张劲夫和钱学森的引导下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馆中的新技术保密展室参观了上述成果。

后来由于形势变化,第二和第三设计院都没有正式成立。

1958年10月5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并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呈报了《关于组织全国大协作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请示报告》。为了解决生产加工问题,中科院第一设计院于11月奉命迁至上海,更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11月底,张劲夫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向中央书记处汇报了科学家们对研制人造卫星的意见和计划。中央政治局随后决定拨专款2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制人造卫星。然而,因为既缺乏设计经验和技术资料,又缺乏必要的原材料和试验设备,上海机电设计院的运载火箭研制工作很快就陷入困境。

1959年1月初,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根据国内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1月6日,张劲夫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提出“现在放卫星与国力不相称,要调整空间技术研究任务。”1月21日,张劲夫在中科院党组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随后,中国科学院领导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开展火箭卫星研制工作的经验教训,决定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力量转移到研制探空火箭上来。此后,虽然我国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但是“581”组始终未被拆散,工作也未停顿,安排了一系列预研项目。建议重启人造卫星研制的三份报告

在中央于1960年9月提出旨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也于1964年6月29日成功发射。1964年10月,赵九章、方俊、钱骥等科学家应国防科委的邀请去酒泉基地观摩10月24日东风二号导弹最后一次飞行试验,并在基地座谈在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制运载火箭的前景。赵九章和钱学森此时都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发射人造卫星的条件,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说服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搞人造卫星。赵九章认为钱学森说话比较有分量,希望他能够做些说服工作。钱学森考虑到我国刚走出经济困境,担心党和国家领导人顾不上人造卫星,于是建议由他和赵九章首先以个人名义分别上书中央,建议重新启动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然后再以“581”组的名义向中科院党组建议重新启动人造卫星研制计划。

1964年12月28日上午,赵九章在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把《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的建议》一文当面呈送周恩来。为了引起中央的重视,赵九章在这份建议中重点陈述了研制人造卫星在国防上的意义:“由于人造卫星与洲际导弹有密切关系,它的发射可以配合洲际导弹的发展,本身又可以为国防服务,并带动我国尖端科学技术。”周恩来看完建议书后非常高兴,指示赵九章在会后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1965年1月6日,赵九章、吕强以地球物理所所长和自动化所所长的名义,联名向中科院党组递交了一份正式报告,建议加快发展人造卫星的步伐。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向国防科委并国防工办呈送了题为《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重量在一百公斤左右的仪器卫星可以用作测地卫星、通信及广播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现在我国弹道式导弹已有一定的基础,东风三号进一步发展,就能发射一百公斤左右重的仪器卫星,而计划中的洲际弹道式导弹也有发射载人卫星的可能。但这些工作是复杂艰巨的,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的研究,研制工作才能到时拿出东西。因此建议科委早日主持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促进这项重大的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提交的建议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的报告

1965年1月20日,“581”组向中科院党组提交了《关于开展人造卫星及有关设备研制的初步意见(稿)》。意见稿指出:“人造卫星及有关设备研制工作的特点是:方面广、综合性强、工作量大,有些工作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因此,倘使要在建国20周年(69)年或70年左右,发射卫星上天的话,现在就开始抓这一工作,组织有关的各所协力合作,已是迫不容缓的时候了。……我们发射卫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国防服务。必要的科学探测工作,也是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意见稿同样强调研制人造卫星对于加强国防建设的意义。中科院党组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草拟了《关于发展卫星研制工作的纲要和建议》,于1965年3月11日呈送中央专委。

1965年1月20日“581”组提交的关于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报告

中央专委批准“651”任务上马

1965年2月4日,聂荣臻对钱学森的报告作了口头批示:“我国导弹必须有步骤地向远程、洲际和人造卫星发展。人造卫星早就有过考虑,但过去由于弹道式导弹还未搞出来,技术力量安排上有困难,所以一直未正式提出这个问题。钱的这个建议,他意,请张爱萍邀请钱学森、张劲夫等有关同志及部门座谈一下,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步骤上,还是先把中程导弹搞出来,作为运载工具。头部(卫星)要与中国科学院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球物理所及搞探空技术的力量。如何分工,请在座谈会上研究一下。可考虑卫星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进行研制。”2月9日,国防科委办公室将钱学森关于制订人造卫星研究计划的建议和聂荣臻的意见一起呈送总理办公室。周恩来对钱学森的建议和聂荣臻的意见非常重视,安排中央专委秘书长兼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处理此事。

1965年2月4日聂荣臻对钱学森报告的口头批示

1965年4月10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和副秘书长张震寰召集张劲夫、钱学森、赵九章、杨嘉墀、钱骥等在国防部开会讨论我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

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及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控以四机部为主,中国科学院配合;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所属试验基地负责建设。该报告还提出,拟于1970年至1971年发射重量为一百公斤左右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4月30日,罗瑞卿在将国防科委的报告呈送中央领导时批注道:“此件请(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贺(龙)同志阅。我根据总理的指示,找钱学森、罗舜初、张劲夫、赵尔陆等同志谈了一次,并要求拟订一个方案。这是国防科委组织有关同志研究后写出来的报告。就目前我国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来看,拟同意他们现在所提出的一些设想。”

1965年5月4日至5日,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同意国防科委的意见,要求各有关单位将发射人造卫星的工作纳入年度计划,还要求中国科学院在7月份提出具体的规划。经过精心准备,中国科学院于7月1日向中央专委上报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建议陈述了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十年奋斗和发展步骤、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供选择的三个方案、卫星轨道选择和地面观测网的建立、重要建议和措施这五个问题。8月9日至10日,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规划,决定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任务代号为“651”。从“581”任务到“651”任务的转变标志着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从技术准备阶段正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参考文献:

[1]刘纪原.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张现民.钱学森年谱(上)[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5.

[3]石磊,王春河,张宏显等.钱学森的航天岁月[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4]王道力.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5]张钧.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