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心健康是每个家庭的热切期盼,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9月23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介绍,“十四五”期间,教育部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及心理健康等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推动各地增加体育课、体育课后服务和大课间,推动课间活动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固原市多所中小学校,实地了解学生体育锻炼开展情况,以及体育育人工作推进成效。
——————————
“以前课间10分钟,去趟卫生间、交个作业就结束了;现在15分钟,能和同学跳会儿绳、打会儿排球,一到课间大家都出教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弘文中学八年级1班学生海喻的感受,折射出宁夏不少中小学课间活动的新变化。

9月8日下午,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一小学,校外兼职体育教师李赢州(左一)带领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摄
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于今年2月12日发布《关于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围绕“加快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据此,宁夏各地中小学日常安排发生变化: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每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为学生开设一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安排3至5节体育课。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多所中小学校通过优化课程、加强师资、拓展场地等举措,构建“体育育人”新生态。
课间延长到15分钟,全班同学鼓掌欢呼
9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一小学(以下简称“原州十一小”)。课间15分钟,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学生们跳绳、打沙包、跳方格,欢笑声此起彼伏;30分钟大课间时段,在学校老师陪伴下,56个班级2976名学生参加“迷你军训”、武术、球类运动、冰壶训练、自由运动等,响亮的口号声在操场回荡;体育课上,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踢足球、打羽毛球、打篮球,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蓬勃朝气。

9月9日上午,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学生在课间打羽毛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摄
“十几年前,家长希望把音体美课换成语文、数学等主课;如今,哪怕少上一节体育课,都会有家长打电话来询问原因。”原州十一小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吴亮认为,这一变化源于学校切实推进体育工作的努力。2025年春季学期以来,根据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要求,在学生总在校时长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校本课程安排,实现每班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改变了过去体育课“可有可无”的情况。
“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个周一下午,当我在班里宣布课间将延长到15分钟时,全班同学一起鼓掌欢呼。”36岁的固原市弘文中学体育教师刘勇笑着说。
之前因为教室位于三四楼,课间活动时间短,学生很少下楼活动,即便刘勇多次催促,仍有学生不愿动弹。如今,在15分钟课间里,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主动走出教室——男生打乒乓球、篮球,女生跳绳、打羽毛球,还有一些学生玩集体游戏。
今年以来,弘文中学在总基础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规划课程结构:将每周两节的课后辅导课减为1节,每节课从45分钟压缩到40分钟,节省出的时间用于增加体育课时,确保中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每个课间15分钟,上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
“体育课增多,会不会影响学习?”调整初期,个别家长心存疑虑。各班班主任通过家校沟通机制耐心解释:每天一节体育课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育锻炼本身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随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家长支持孩子进行体育运动。课间时,很多孩子会随身带上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跳绳等体育器材,方便随时运动。
固原市第八中学成立于2017年,是一所完全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固原八中对课间时长和体育课时作出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每节课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每周共5节;高中部作为寄宿制学部,每周体育课由原来的2节增至3节,采用“2+1”室内外搭配教学模式,既保障学生的运动时间,又兼顾运动健康理论学习。
固原八中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刘永升介绍,学校每学期会安排1-2天举办趣味运动会,通过旱地龙舟、颠球跑等项目,引导学生在“勤练、常赛”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高中部在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三操”基础上,每天21点晚自习后增设25分钟晚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舒展筋骨。
体育教师+班主任+编外力量,师资“总动员”
体育课时增加了,师资配备成为学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吴亮介绍,原州十一小首先确保每个年级至少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作为引领,同时选配其他学科教师加入兼职体育教师队伍,通过加强体育课程的校本培训与教研,提高体育教学能力。目前,近60名专兼职体育教师共同承担学校56个班级、每周280节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9月8日下午,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跳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摄
专职体育教师黄胜利毕业于宁夏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业,自2016年起在原州十一小任教。今年,他围绕护眼保健、生理健康、个人安全常识和饮食营养等主题开展理论教学,借助新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24岁的李赢州在原州区创办了一家少儿体育集训馆。近一年来,他每周都会到原州十一小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他表示,很高兴能成为家乡小学体育教育的“编外力量”,希望尽己所能,让更多学生动起来、跳起来。
通过将课间活动、大课间与室内外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原州十一小体育育人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学校依托2023年6月挂牌成立的六盘山少年军校,聘请校外专业教练、宁夏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及退役军人志愿者,在大课间带领学生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柔力球、太极拳、洪拳、微军训、军体拳及障碍穿越等多种训练项目。本学期,学校通过购买特色课程服务,试点开展游泳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同时利用教学楼外的“边角料”空地,彩绘跳方格区域,打造体育活动“微场地”;组织校委会成员和年级组长开展全员巡查,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今年以来,固原八中新招聘6名体育教师,其中4人加入初中部,2人承担高中体育教学。目前全校18名体育教师平均年龄约32岁,其中包括两名公费师范生和两名研究生学历教师,这支年轻专业的队伍为体育教学注入新活力。
刘永升介绍,固原八中紧邻固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借助这一资源优势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合作举办校园文体赛事。校内配备田径场、6个室外篮球场和1座室内体育馆,馆内设有两个羽毛球场、两个篮球场和1个乒乓球室。今年暑假,学校补充采购立定跳远测试仪和大量排球,为学生运动提供充足器材。
固原市弘文中学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持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保障。学校现拥有两块硬化操场和一块标准绿化操场。每周六上午,9名专职体育教师值班,向全校学生开放各类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材,为自愿到校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弘文中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朱丽媛介绍:“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会对体育教具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淘汰更新。目前全校有700个排球、300个足球、一批篮球供学生借用,绝大多数学生自备跳绳、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到校锻炼。此外,学校还配备了一套完整的AI智能体育测试器械。”
今年秋季学期,弘文中学的体育教学任务由9名专职体育教师承担,其中4人兼任班主任。刘勇老师每周负责4个班级共20节体育课。室外课程融合体能训练、中考项目训练、团体比赛与体育游戏;室内课则讲授运动损伤防护知识,播放奥运会、NBA、宁夏“村BA”等赛事视频。
朱丽媛介绍,本学期七年级新生的军训任务由9名体育教师全程执教。全校38个班的班主任参与组织晨跑、阳光大课间、体育测试指导、运动会等工作,形成“体育教师+班主任”协同联动的体育教学保障模式。
让学生们动起来、跑起来,多见阳光、多出汗
“以前体育课会有个别学生装病请假,现在大家都主动参与。”原州十一小专职体育教师李小红说。这学期,李小红每周给三年级和五年级上16节体育课、两节体育社团课。她为不同年级设计了差异化内容:指导三年级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开展乒乓球、跳绳等基础项目;引导五年级学生参与篮球等球类项目,培养1-2项专项运动技能;雨天则在教室组织学生学习韵律操或开展集体游戏。

9月9日上午,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学生利用课间15分钟打乒乓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摄
学生体能的增强直观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成效。自课间延长至15分钟以来,11岁的原州十一小六年级学生黄晨常和同学到操场打羽毛球、跳远,跳绳成绩从去年每分钟150多个提升到现在的200多个。“运动变多了,和同学的交流也更多,相互间加深了感情。”黄晨说。
吴亮说,2023年秋季学期一次集体活动中,因为天气炎热,短短30分钟就有数名学生晕倒。为提升学生体能,学校坚定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今年,学校依托15分钟课间、30分钟大课间、每日一节体育课及各类体育社团,全面引导学生参与锻炼。“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多见阳光、多出汗。”吴亮说。
大力推进综合体育教学,为弘文中学的学生带来积极变化。刘勇班上有一名身高170厘米、体重170多斤的女生,起初连大课间900米跑操都难以坚持,在他的持续鼓励下,如今已能跟上全班节奏。今年清明节,630名七年级新生凭借平时扎实的体能训练,全员全程完成徒步54公里祭奠英烈活动。近3年来,弘文中学九年级体育测试成绩始终位列固原市第一。
“考试前打一场羽毛球,能释放很多压力,整个人都更有劲也更有精神了。”弘文中学九年级3班14岁的王鹤轩说。从2025年春季开始,他和十多名同学组成“羽毛球球友圈”,运动成为他们缓解学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每天一节体育课,目标不只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朱丽媛强调。学校按年级组建篮球、足球、排球和中长跑队,成立太极扇、腰鼓、形体操等社团。体育类社团(队)成为学生课后活动的主要平台。学校还通过运动会队列训练、“行走的思政课”徒步活动等载体,将女排精神等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在锻炼体魄过程中锤炼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才是体育教学工作最珍贵的成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4日 03版
编辑:瞿凯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