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害的软泥、捏捏乐和炸包,正在悄悄威胁孩子的健康。
近期,一款名为“假水”的玩具在中小学校园迅速走红,它外形酷似迷你饮料瓶,色彩艳丽,触感柔软,价格仅1元1瓶,成为孩子们的新宠。
但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结果令人震惊:14个批次的假水玩具硼元素全部超标,最高超过建议标准5倍以上!
这不是个例。央视新闻多次曝光,市面上流行的多种“解压神器”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从软泥玩具到捏捏乐,从炸包到磁力珠,这些看似无害的玩具,正在成为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
01
危险陷阱,这些网红玩具藏毒于乐
有家长专门把孩子从网店购买的有浓烈刺鼻气味的“捏捏乐”,用甲醛测试纸检测,结果显示甲醛严重超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款玩具没有生产厂家等信息,是典型的“三无”产品。
新闻报道中山西大同的郭女士也有同样经历:“孩子花18元从网上买了两个捏捏乐,味道刺鼻,熏得我脑仁疼,放在通风口半天味道还是散不掉。”
这些看似无害的解压玩具,实际上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硼砂:以软泥类玩具为例,其中的成型水常常含有硼砂。硼砂是一种有毒化合物,1 至 3 克就会使成年人中毒,儿童一旦误食,5 克即可致死,长期接触还会影响孩子的肝肾功能和生长发育。 国家推荐性标准《消费品中重点化学物质使用控制指南》明确指出,液体或粘性玩具中,硼的迁移量应少于等于每千克 300 毫克。
邻苯二甲酸酯:市面上绝大多数的 “捏捏乐” 玩具,其核心材料是聚氨酯(PU)泡沫或聚氯乙烯(PVC)。在 PU 发泡过程中可能残留挥发性有机物,而 PVC 为了变得柔软需要添加增塑剂。 常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激素,会干扰人体的正常内分泌系统,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危害尤甚。长期接触过量增塑剂,可能导致男孩 “女性化”,女孩性早熟,还与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存在关联。
甲醛:“捏捏乐” 玩具、不合格的塑料制品玩具还有毛绒玩具中都含有大量的甲醛,它是 公认的致癌物,可能引发咳嗽、过敏、哮喘甚至白血病。
硫化氢:很多学校周边的小卖店里,都有一个叫“臭包”的玩具,又称为“手榴弹小炸包”、“鞭炮小炸包”。有小朋友喜欢拿这个来恶作剧,因为受到挤压就会鼓起来爆炸,然后释放出非常臭的气体。因此,很快就成为了孩子们用来整蛊同学的一种玩具。但这种“臭包”之所以会产生臭味,就是因为在爆炸反应后产生的硫化氢气体,这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
02
毒性超标,软泥玩具硼迁移量最高超标19倍
看到很多记者的走访调查不难发现,很多软泥类玩具批发市场有多家店铺自己都公开承认,他们的产品硼砂添加量非常大,硼元素迁移量肯定超标。
在央视的一个报道中,一家名为“汇可名创”的店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包装上不能出现硼砂二字,销售的时候也不能提硼砂,以免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记者将四款自制软泥成型水送检,结果令人震惊:4款产品硼迁移量均超300mg/kg的国家建议标准。
“泥泥特工”达2527mg/kg,超标准8倍多!其余三款分别为1589mg/kg、5075mg/kg、5712mg/kg,最高值超国家标准19倍多!
有的玩具公司甚至故意打假公司名以逃避监管,产品检测报告也造假。送检时用硼砂含量较低的产品,真正大批量投放市场的时候,基本都是不符合标准的。
03
辨别有道,四步识别法让毒玩具无所遁形
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家长如何辨别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毒玩具”?记住以下四步辨别法:
看标识:
检查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生产厂家、适用年龄、安全警示语等内容。认准印有国标“GB6675”字样、3C认证标志。国家规定,无3C强制认证标志的电动产品不得进入商场销售。
闻气味
打开包装前闻一闻,如果有异味或刺激性气味,可能使用了影响健康的材料。北京一位大型玩具专卖店工作人员提醒:“要警惕一些劣质玩具的刺激性气味。”
摸质感
用手摸玩具的边缘和棱角,看是否粗糙、锋利;检查毛绒玩具的纽扣、眼睛等是否松动;确保玩具没有太小零件,防止被吞食导致窒息。
查渠道
尽量在大型商场、品牌专卖店或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购买,远离校园周边的“三无”产品。
04
年龄适配,科学选择玩具是关键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的玩具也不同:
0-3岁婴幼儿
避免含有小零件的玩具,防止误吞。选择无尖锐边缘、无绳索的玩具。确保玩具表面光滑,无涂层脱落风险。优先选择天然材质,如实木、有机棉等。
3-6岁学前儿童
避免含有强磁力的玩具,如磁力珠。谨慎选择化学实验类玩具,确保有明确的安全说明。注意电子玩具的电池安全,防止电池液泄漏。
6-12岁学龄儿童
关注科学实验玩具的化学成分安全性。检查电子玩具的辐射和噪音水平。避免含有易燃材料的玩具。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指出:“根据民法典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父母应当帮助儿童掌握安全玩具的基本知识。”
05
维权有据,保护孩子健康合法权益
如果孩子因玩“毒玩具”出现健康问题,责任谁来承担?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表示:“如果能够证明相关玩具存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应当认定其存在缺陷。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
这包括主张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以及为治疗和康复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消费者发现玩具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时,应及时与商家联系并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即便近年来关于软泥玩具的负面新闻很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经常来检查,但都没有影响小商贩店铺里毒玩具的销量,孩子们购买的热情很高。
他们不知道,手中那瓶看似无害的“珍珠奶茶”,硼迁移量可能超标5倍以上。
他们不知道,每次揉捏那些柔软的解压玩具,都可能正在与有害化学物质进行“亲密接触”。
选择安全玩具,是保护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作者: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