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被各种情绪所困扰,因孩子的成绩陷入焦虑、因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而困扰、因原生家庭而陷入痛苦、因信息过载而出现心理负担……面对焦虑、压力、亲密关系等问题时,如何正确认知情绪?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调节?
央视新闻对话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一起拆解情绪难题,更好地守护本心、善待情绪。
△彭凯平
家长不是老师的助教
亲子关系比管教更重要
央视新闻:您在教育孩子时会设定预期吗?有什么心得?
彭凯平: 首先我不会给孩子设定任何预期,他的未来由他自己选择,包括想读的专业等。以前,很多人说我应该鼓励孩子和我一样,也学心理学,但我没有,由他自己选择。让我意外的是,他读研时居然选了心理学方向,因为他发现我的工作很有意思。
同时,对待孩子要注意平等,平等不是不管教,而是尊重他的选择、隐私、未来追求等。比如,我不会翻看他的日记、手机,不会到他房间里去寻找“蛛丝马迹”。
此外,要多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玩耍、旅游,这种一对一的陪伴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关系比管教更重要,维护亲子关系以及美好幸福的感受,比管教孩子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央视新闻:孩子不爱学习、沉迷手机,家长如何引导?
彭凯平: 很多人都希望马上得到结果,但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的学习习惯是需要终身培养的。
家长可以选择多跟孩子沟通交流,不要总是以指责、批评或权威的口气说教,少说“你怎么怎么样”,多讲自己的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好像有点不开心”, 以情动人胜过以理服人,更胜过以权力伤人 。
同时,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就是不思进取、 自暴自弃”等,要了解孩子这样做背后的前因后果,用感情替代指责和认知。
此外,创造孩子可见的变化,比如带他打球、看电影、聊天等,不要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多聊孩子的精神生活。家长不要做老师的助手,父母不是助教,父母要做的是多提供爱、支持和欣赏。
央视新闻:因为担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多家长不免会陷入焦虑。
彭凯平: 个人头上一顶天,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责任, 父母不可能永远照顾孩子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三件事情, 让孩子身体健康、品德正常以及拥有积极的心态 。
我也特别想提示广大父母, 不要追求做完美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就可以了。我们老以为要做到完美无缺,但完美的人设特别容易伤害你。 很多父母非常优秀,不要让优秀变成你的身份,要允许自己犯错。
父母情绪不稳定
孩子切忌自责
央视新闻:面对父母的管教,我想孩子们也有不少话想说。
彭凯平: 我们建了一个心理热线,60%的求救电话是初高中生打来的。孩子咨询的大多不是自己的问题 ,反而是觉得父母有心理问题。问题主要有父母情绪失控(突然地打、骂、指责)、作业监控、父母关系不和等,其中父母情绪失控是最集中的问题。
央视新闻:如果父母情绪失控,孩子怎么应对?
彭凯平: 首先,不要责备自己。很多孩子看见父母亲情绪失控,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又做错事情了,孩子内化成自己的责任,但又无法解决,可能就会丧失对未来的希望。要知道父母的情绪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调节,孩子调节不了父母的情绪。
第二,如果实在“逃”不掉,就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们这么吵让我很难受”,让父母关注到你的情绪,产生心理连接和情感共鸣。
第三,要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积极地表态,如“我没有考好,下次会努力提高”,最好的办法是邀请父母参与到你的行动中,让他们觉得可以帮助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多进行非言语沟通
央视新闻: 常有一些说法,小学五年级、初二以及高三是人生关键的几个节点,孩子成长是不是真的存在关键年份?
彭凯平: 心理学上确实存在关键期,是指某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窗口期,不是考试的关键期。比如,
第一个关键期在2岁半至5岁左右,培养同理心,关注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二个关键期在5岁至9岁左右,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生活习惯,如叠被子、做作业、读书等。
第三个关键期是9岁至12岁左右,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阳光的心态。
第四个关键期是13 岁左右的青春期,孩子开始追求独立,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要处理好孩子和同学、父母的关系。
央视新闻:孩子进入青春期,很多家长可能正处于事业最焦灼的时期,甚至是进入更年期。两代人在情绪最敏感的时候“顶峰相见”,如何处理这两个时期的情感碰撞?
彭凯平: 父母一定要理解青春期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每个人都要经历,不要把这个时期孩子的反应归结成他个人的问题。父母可以多跟孩子分享自己青春期的一些经历,甚至是恋爱经历等。不要过多地炫耀自己的优秀,要知道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的是人生的脆弱,不是父母的成就。
另外,要多进行肢体接触,比如抱抱孩子、拍拍他的肩膀。其实 人类55%的感情是靠非言语沟通, 美好的心灵能量也都来自非言语的沟通,所以多多进行肢体接触。
不要把一切问题
归咎于原生家庭
央视新闻: 原生家庭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到底有多大分量?
彭凯平: 原生家庭本来是一个科学概念,心理学发现早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但现在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滥用了,主要体现在:
把所有问题归咎于父母,忽略现在生活里的多种因素影响。
把原生家庭的概念扩大化,把父母偶然的过错都归为原生家庭的伤害。
很多人会有记忆改造的情况,这是人类记忆的特点。现在过得好就美化过去,过得不好就认为过去也不好,这种记忆是不真实的、是构造出来的。
作为积极心理学家,我不喜欢谈原生家庭,担心这个概念被大家滥用、泛化或者改造。
央视新闻:积极心理学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彭凯平: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把原生家庭作为新起点,不影响后续人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就是例子,他成长环境糟糕,但通过自我成长,成为提倡爱人、关心人、支持人的心理学家,更懂如何弥补普通人的心理创伤。 积极心理学本质是用转移、替代、升华的方法,用积极能量改变记忆,重新认识过去。
人生的天花板不是智慧
而是感情
央视新闻: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情绪价值,为什么情绪这么重要?
彭凯平: 心理学曾经有段时间把认知当作最重要的理性,但后来的学者发现,人类是先有情绪后有理智。人生很多美好体验,如幸福、感恩,本质都是情绪。
曾有学者提出,人类 70% 的成就、幸福来自情绪,30% 来自理智。学历、智慧让人有经验, 但人生的天花板绝不是智慧,而是感情、情绪, 它让我们有动力、有方向。
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情绪价值” ,就是把情绪定量化、计算化,在我看来,谈 “情绪感受” 更有意义。
央视新闻:情绪问题底层逻辑还是处理自我的关系?
彭凯平: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保护好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非要做一件事情,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这个事该不该做、有没有意义、对不对,想清楚后,做起就顺利了。
相信积极、选择积极
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央视新闻:信息流时代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
彭凯平: 首先, 你相信积极的,就会选择积极的信息,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常说“相由心生”,积极的人也会吸引积极的人和事,积极是有一种召唤作用。另外,积极的人也会创造机遇,因为这个机遇是他自己选择的。“相由心选”,选择积极的,远离不积极的。
央视新闻:如果遇到消极的东西,怎么应对?
彭凯平: 三个方法,一是物理屏蔽,远离让你有负面影响的东西,比如不听、 不看、 离开;二是心理屏蔽,要努力忘掉那些负面的东西;三是用积极行动转移,创造积极的场景,让自己不受负面影响。
放大积极体验
活出生活颗粒度
央视新闻:究竟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 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理认知、消极情绪等,而积极心理学是要研究 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审美、爱情、道德、快乐、幸福和健康等。
积极心理学特别提倡行动, 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 。 比如,以往习惯坐着看书,今天可以站起来看,这个动作一瞬间就可以完成。迈出第一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效果又会放大积极的体验。
同时,要放大积极的体验,有心理学家提出“要活出生活的颗粒度”,即要感受生活里的细微变化。 比如喝水,要体验水从舌尖到舌苔再到咽喉的细微感觉,把细微感觉转化为身体行动。
央视新闻:我们在短视频平台经常能刷到一些“心灵鸡汤”,所谓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在有些人看来,积极心理学也是一种“心灵鸡汤”,你怎么看?
彭凯平: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科学方法,不是“心灵鸡汤”,有3个主要区别:
积极心理学基于学术研究,所有的观点都是言之有据,且强调行动,而“心灵鸡汤”更多的是一些博主的个人经历,它只讲道理。
积极心理学强调科学,接受科学验证,方法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证伪。
“心灵鸡汤”常常泛化到所有人所有事,认为 “一招吃遍天下”,而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央视新闻: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展露积极真的会带来好运吗?
彭凯平: 我毕业之后投简历,全部得到了面试机会,后来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我,他们说我特别幽默,特别积极,永远带着微笑。所以, 微笑 会让人感到开心,积极会让人感到希望,展露积极的一面会让别人愿意与你合作、一起工作。如果总是怨天尤人、愁眉苦脸,大家在一起无法召唤积极的能量,效果肯定不好。积极是最好的介绍信。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