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成长学院 >> 心理健康

总发脾气的孩子,心里到底都在想什么?你读懂了,孩子才能拥有高情商

2025-09-13 09:53:09
来源:幼儿画报

在父母看来,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绝对是他最不可爱的时候。

不管我们学习了多少育儿方法、管教策略,在暴脾气小孩身上,经常是毫无作用。

孩子的脾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面红耳赤地跺地板、砸东西、尖叫、哭嚎,气得大人七窍生烟。

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孩子总是玩得好好的,忽然就开始发脾气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常发脾气会被视为对懦弱无能的掩饰。

而在孩子的世界,发脾气,则更像是一种脆弱的表现。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发脾气的小孩,也许能够帮你找回理智和冷静,更加平和地应对孩子身上的问题。

发脾气,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他或许是想告诉父母这5句话。

01

“我的秩序感被打破了”

孩子爱发脾气,有可能是 “ 秩序敏感 ” 在起作用 —— 尤其是 6 岁以下的儿童。

什么是秩序敏感?

简单来说,就是儿童 内心对 “ 事物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和方式来 ” 的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他们渴望生活中的一切是可预测、有规律的,以此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其实这种 “ 秩序被打破 ” 所带来的不适感,我们成年人也时常体会:

家里每样东西都有固定位置,另一半却随手乱放;

做好了详细的旅行计划,却因突发状况不得不取消;

和朋友约好见面,对方却迟到了十几分钟……

如果你也曾因为这些事感到烦躁,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内在的秩序感受到了挑战。

而孩子对秩序被打乱的感受,往往比我们强烈得多。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将这一阶段称为 “ 秩序敏感期 ” 。

她指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自然的阶段,通常出现在 2 至 6 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对环境中的物品摆放、事件发生顺序、日常作息节奏等,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近乎固执的内在预期,他们希望时间、空间、行为方式 —— 比如吃饭、睡觉、洗漱 都保持某种 “ 正确 ” 的顺序和模式。

这种秩序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一旦秩序被打破,他们就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焦虑,会用哭闹、发脾气来表达抗议。

比如,有妈妈分享过:

给孩子的一小袋饼干,如果碎了,他就不肯吃,一定要完整的;

外婆到家里来,不小心穿了妈妈的拖鞋,孩子会非常生气,反复说 “ 这是妈妈的鞋! ” 。

这些表现,并不是孩子 “ 任性 ”“ 固执 ” 或 “ 故意找茬 ” ,而是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 正在通过秩序建构自我和认识世界。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缺乏灵活性是正常的,更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与支持。

读懂并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不是纵容,反而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步。

02

“我觉得很挫败”

人们总是在经受挫败的时候,格外容易发脾气。

下班前被领导批评了一顿;网购的家具半天组装不起来;去医院看病忘记拿医保卡......这些小事让我们瞬间气不打一处来,有时还会对亲近的人撒气。

但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的理智会拉住情绪这条线,抑制冲动,不让它失控。

孩子完全不一样,孩子情绪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成年也不见得能够完全控制好情绪,孩子的情绪发展与大脑的前额叶有关,而前额叶要到20岁左右才完全成熟。

所以孩子们调节挫败感的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的失控表现也会更多。

积木不小心倒塌;和小朋友的比赛输了;想吃的东西没有吃到.....突如其来的碰壁,都能使得一个孩子崩溃。

在《暴脾气小孩》一书中提到:

“孩子自己真的很想做好每件事,而他的挑战性行为只不过反映了自身的一种发展延迟,一种在掌握灵活性和挫败忍耐力方面的学习障碍。”

也就是说,孩子发脾气,并不是像父母所想那样:任性、不服管、挑战父母权威……

而是他们暂时没有能力应对眼前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他并不知道如何解决,挫败感对他来说还太陌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发脾气的孩子,内心也有着深深地“无能为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暴脾气小孩,我们想要告诉自己:这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他的情绪能力没跟上来,我们的呵斥只能“火上浇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03

“我无法说清楚问题”

为什么孩子发脾气让大人感到十分头疼?

因为我们很难从孩子每一次闹情绪中,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只会哇哇大哭、油盐不进的熊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小狗的尾巴,可怜的小狗只有3种选择:

冲你叫、咬你或是逃跑。

如果你“踩”到了一位在语言技能方面有障碍的人类的“尾巴”,他同样也只有3种选择:冲你叫、咬你或是逃跑。

孩子们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没跟上来,尤其是还没掌握那些表达自身情感的基本词汇,所以他很难有条理地解释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有苦难言,最后他们只能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常常会否定或误解孩子的行为,进一步激化了孩子的挫败感。

有的父母常跟我们说:“我的孩子明明做错了事情,他倒反过来冲我们发脾气,火气大得不得了!”

实际上,像这样的小孩,并不是真的性格太差,有时是因为害怕被父母批评,有时候是感到羞耻,这种脾气是对自己产生的羞愧情绪。

但他表达不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只能由着父母去误解。不像我们大人在遭遇挫折时可以借助语言来解决问题。

语言发展是影响情绪能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遇到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就把这当成孩子很难用有条理的方式说清自己的问题,你也就不容易跟着生气。

04

“我觉得爸爸妈妈忽视了我

心理学中有句话: 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是对感到无助或无力的情境做出的反应,是对周围人发出的变相求助信号,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孩子闹情绪,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压,实际上是在向最亲的人求助。

我的一位朋友,就真切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她的女儿曾有一阵子变得特别易怒,凡事都要对着干:越是让她向东,她偏要往西;对弟弟也总是看不顺眼,家里时常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起初,朋友只觉得女儿越来越不懂事,年纪长了,脾气也见长,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太纵容了她。

直到有一天,情绪积压到顶点,她终于忍不住,对着女儿发了好大一通火。

女儿一下子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哽咽着说出压抑许久的话: “ 你总是这样骂我 …… 你根本不在乎我!你眼里只有弟弟! ”

女儿的质问让 朋友 突然意识到,女儿这段时间所有的叛逆和暴躁,其实都是在呼喊她的注意。

那些不讲理的对抗、那些突然的情绪风暴,不过是一个孩子笨拙而绝望的召唤 —— 她感觉自己被忽略了,于是用最激烈的行为试图找回妈妈的目光。

大人如果会错意,很容易在情绪的漩涡里,错过了孩子真正的 需求 。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因为感受到了爱的匮乏,孩子才会用负面的、极端的行为来挑战你的底线,确认你还爱他,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05

“我希望爸妈能够理解我”

孩子发脾气时,那看似汹汹的气势背后,是自己无法安抚的情绪,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们认识情绪。

一个6、7岁的小男孩的玩具车,不小心被大人踩坏了,正哭个不停。

旁人最容易忽视孩子的这种痛苦:“不值钱的东西,你哭什么呢?”

事实上,孩子崩溃,不是为了玩具车,而是这种失去心爱之物的悲伤难以排解,他的哭声是在向你求助,需要你的帮助冷静下来,帮助他纾解这份痛苦。

但大人们的反应通常更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忽视,加剧了孩子的哭闹。

有位妈妈说起这样一个小插曲:马上开学了,她带着10岁的儿子去理发,结果头发被剪得太短,都快变成光头了。

儿子特别不高兴,晚上闹脾气,饭都不吃。

妈妈很不理解:“你现在看着多精神啊!怎么这么小就臭美起来了!”

结果儿子一句话点醒了她:“你让我回学校怎么见同学啊?”

这些发着脾气、不太可爱的孩子,都有着隐藏需求,他在期待大人的理解和帮助。

就像开学临近,那些喊着不想上学的孩子,他们不是真的不想去上学, 而是希望这种害怕上学的感受能够被理解。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句不痛不痒“有什么啊”,而是:“我理解你,我也曾像你一样。”

如果你能将心比心,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看见,就能够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06

写在最后

孩子的脾气,一般都属于“窝里横”,也就是说,其实孩子不怎么在外人面前撒泼,这代表着一种信任,而这种信任可以很好地让我们帮助孩子。

将孩子发脾气看成他需要爱,你才不会变成孩子的“敌人”,两败俱伤。

我们很容易把孩子的脾气当成是对大人的挑战,一旦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耐烦可能就少了很多。

最简单的方法是蹲下去,给情绪崩溃的孩子一个拥抱。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

完整地经历过脾气的“起和灭”,孩子才能更好地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再或者,不要做任何评价,只是重复孩子的话。

比如孩子因为不能买零食而发脾气,你可以说:

“你是不是特别喜欢那款零食?”

“你很难过,因为今天不能买零食了。”

用孩子听懂的语言描述他的感受,再来观察孩子的反应。

这种看似无用的重复,其实比一句“别哭了”有效得多,因为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叫做“妈妈懂我”,不仅能有效减轻他的沮丧,还能让孩子敞开心扉。

其次,接纳孩子的脾气,不代表全盘接受孩子的行为。

有的孩子发脾气时,闹出来的动静很大,不仅是哭,还有摔东西、打人甚至伤害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父母先进行干预和制止,抱着孩子到角落,陪着他冷静下来,最后再来教育。

我见过一些父母,因为不给孩子手机,孩子就打人,摔东西,大人在一旁“冷处理”,不理小孩,任凭他的小拳头落下来,真烦了才说一句:“闹够了没有!”

大人对孩子的行为,如果态度一直暧昧不明,其实就是在把底线放低。

我们真正需要表达的态度是:你可以悲伤、愤怒、害怕……这些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有问题的是行为。

这一步需要长期的引导,教孩子用合理用语言和行为去表达情绪。

孩子发脾气,真正考验的是父母。

我们的包容和理解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坚持理解与引导并存的教育,孩子才会学到正确的情绪管理。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ID: qzlzgs)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作者: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