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的 “毒友谊”,比没朋友更可怕

2025-10-17 14:36:25
来源:幼儿画报

图片为AI生成

“妈妈,能不能给我50块钱?”女儿放学回家,红着眼圈小声问我。

我愣住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她的同桌想在期末考试时抄她的卷子,还说:“不让抄就不跟你玩,除非你给我50块钱。”

这不是孩子之间的玩笑,而是一种典型的 “毒友谊” 。那个同桌,开学第一周就嘲笑她胖,给她取外号“肥猪”;她不举手发言,就被说成“胆小”“笨蛋”;她稍微不顺对方的意,就会被冷落、被威胁……女儿哭着说:“要不明天就先给她50块钱吧,我怕她不理我。”我心疼得说不出话。原来,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也藏着这样一种关系——它不血腥、不暴力,却像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孩子的自信、快乐,甚至人格。                

什么是“毒友谊”?                                     

“毒朋友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他们总有办法让人感到自卑、焦虑、不舒服,从而侵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损害他的心理健康。”

1怎么判断哪些是“毒友谊”?                              

图片为AI生成

孩子眼中 “一起玩的人”,未必是真朋友。以下三种 “毒友谊” 类型,家长需警惕:

(1)情感操控:“你不听我的,我就不要你了”

用 “不跟你玩”“孤立你” 威胁孩子,要求无条件满足自己(如强迫代写作业、分享零食),孩子犹豫就用冷战、说坏话惩罚。比如我们粉丝朋友的孩子上                       小学二年级,每天特意多带一份零食给 “好朋友” 小雨,只因小雨说 “不给零食就是小气鬼,没人跟你玩”。

(2)贬低打压:“也就我愿意跟你玩”

习惯性否定孩子优点 —— 孩子分享画作,会说 “画的太丑了,送人都没人愿意要”;孩子考 90 分,会撇嘴 “这点分还高兴,我随便考都比你强”;还会编造缺点传播,却在孩子难过时假惺惺说 “也就我愿意跟你玩”。

(3)堕落引诱:“敢不敢和我们一起做……”

把 “违反规则” 当 “勇敢”,怂恿孩子逃学、撒谎、偷钱;炫耀不良行为(如 “打游戏到半夜,爸妈管不了我”),孩子拒绝就贴 “胆小鬼” 标签,用孤立施压突破底线,为融入圈子孩子不得不参与。

2为什么说 “毒友谊” 比没朋友更可怕?

没朋友的孩子虽孤单,却能从家人、书籍中获取正确价值观;陷入 “毒友谊” 的孩子,却会被偷走认知、情绪与成长机会。

扭曲孩子价值观

在青少年犯罪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交友不慎”。

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徐渺,原本是个乖巧的女生,却因为跟着“朋友”魏莱一起霸凌同学,最终背上了处分,差点失去高考资格。

你是什么人,看你跟谁在一起就知道。

孩子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对同伴的模仿能力是成人数倍,一旦被“毒朋友”影响,很容易迷失方向,未来难以纠正。

造成终生的情感创伤

健康友谊 “情绪收益大于付出”,而 “毒友谊” 中,孩子为维持关系需不断讨好、妥协,情绪成本远高于快乐,形成 “情感负资产”。

演员马思纯曾在节目中坦言,她患抑郁症的根源之一,是中学时代遭遇的“毒友谊”。

有个女孩经常嘲笑她胖,私下说她坏话,甚至把她写的信在班里当众朗读,往她喝的饮料里加粉笔灰、拖把水。

这些事看似是“小孩子之间的玩笑”,却让她多年后仍难以释怀,甚至在交友中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毒友谊”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伤疤,却能在心里刻下最深的伤痕。

失去正确的社交学习机会

7-15 岁是孩子构建社交能力与自我认同的关键期,“毒友谊” 让孩子陷入 “伪社交”—— 表面有玩伴,实则被动接受伤害,没机会学习正确互动模式。

成年后易重复 “有毒关系”,在恋爱、职场中出现过度讨好、不敢拒绝等问题。

3遇到“毒友谊”,务必教会孩子这三步

图片为AI生成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交到“坏朋友”时,第一反应是:“你不准再跟他玩!”结果呢?孩子反而更叛逆,越阻拦越紧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擦亮眼睛 —— 识别 “错配” 友谊

家长可通过 “每日观察清单” 判断:

提起朋友时语气是期待还是焦虑?

孩子是否频繁抱怨某个朋友?

和该朋友相处后,成绩、性格是否明显变差?

还可让孩子写 “情绪日记”:每天花 5 分钟记录 “和 XX 做了什么”“开心 / 难过 / 害怕”,用 “快乐 - 痛苦” 坐标轴直观呈现关系质量。

第二步:智慧介入 —— 用沟通代替命令

不要说:“她是个坏孩子,她在利用你。”

而是改用 “黄金公式”:事实描述 + 情感共情 + 开放提问。

比如:“妈妈发现你想和小阳玩时,XX 总拉着你走,你好像不开心(事实)。换成妈妈也会委屈(共情),你觉得真正的朋友会不让你和别人玩吗?(提问)”

也可用 “第三方故事法”:聊咱们《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时问 “火帽子说‘不借玩具就不跟你玩’,反而和跳跳蛙一起玩,你觉得因为不借玩具就不和你玩的火帽子是好朋友吗?”,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第三步:重建生态 —— 用正向社交替代

制定 “渐进式脱离计划”:

01

用孩子喜欢的事减少接触

比如 “今天先回家吃红烧肉、去公园,明天再找他玩”;

02

引入新社交圈

报短期兴趣班(画画、围棋)或邀小区同学来家,让孩子感受 “轻松的友谊”;

03

引导自主选择                              

比如 “和围棋班小宇玩开心吗?周末想和他下棋还是找 XX?”

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断交,而是给他离开的勇气和方法,帮孩子建立正确友谊观。

4写在最后:我劝你做个“势利”的妈妈

李玫瑾教授曾说:

“在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上,我劝你做个‘势利’的妈妈。”

这不是教孩子攀比,而是教他珍惜自己的能量和真心。

孩子陷 “毒友谊”,常和家长认知误区有关:有些家长觉得 “有朋友总比没有好”,哪怕孩子受委屈也说 “小孩打闹正常”;还有家长怕得罪对方家长而忍气吞声。其实判断友谊的标准很简单:尊重、支持、快乐—— 缺一个,不如没有。

图片为AI生成

想要让孩子彻底摆脱毒友谊困扰,最好的办法是用 “优质内容” 填满他们的时间。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