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温暖足迹 传承家乡智慧

2025-11-21 15:04:14
来源:“天宁教育”微信公众号

一束束平凡的芦花,如何变成一双双温暖的鞋子?古老的技艺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为了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2025年11月13日下午2:00,三河口小学组织三四年级部分学生开展了一场以“寻访温暖的足迹——探秘三河口毛靴筒”为主题的文化寻访活动。

河边探秘:从源头感知自然之材

活动的第一站,孩子们来到了三河口地区的芦苇荡。深秋时节,芦花盛放,如雪似絮。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化身“自然观察员”,仔细察看芦花的形态,轻轻触摸其柔软的质感,并认真记录它的生长环境。“原来毛靴筒就是用我们身边常见的芦花做的,太神奇了!”一位同学兴奋地喊道。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理解了先民“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对即将见到的毛靴筒充满了期待。

拜访匠人:在指尖感受技艺之魅

带着从河边收获的感悟,同学们走进了毛靴筒制作非遗传承人徐爷爷的家中。手艺人徐爷爷向大家展示了制作毛靴筒的全套工具和材料,并现场演示了编织过程。搓绳、编底、勒帮……娴熟的手法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在徐爷爷的鼓励下,孩子们亲手触摸了原材料,并尝试了简单的编织动作。当一双双厚实、古朴的毛靴筒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小心翼翼地试穿,感受这份独特的温暖与厚重。“虽然有点扎扎的、硬硬的,但是感觉非常暖和!”一位同学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在“小记者”采访环节,孩子们踊跃提问:“徐爷爷,做一双鞋要多久?”“以前人们为什么喜欢穿它?”徐爷爷耐心解答,讲述了毛靴筒在过去作为冬季御寒“宝贝”的历史,也流露出了对这门手艺传承现状的些许担忧。这一刻,传统的匠心精神与孩童的求知目光交汇,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

畅想未来:用童心描绘传承之路

活动的最后,是充满奇思妙想的“畅想未来”环节。孩子们围坐一起,热烈讨论如何让古老的毛靴筒焕发新的生机。有的同学想给它加上炫酷的发光鞋底,有的想设计出带有卡通图案的时尚款式,还有的提出可以将其做成精美的装饰画和杯垫。孩子们用画笔在任务单上尽情挥洒,描绘出他们心目中“未来的毛靴筒”,用充满创造力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解。

此次寻访活动,不仅是一趟文化认知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它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用脚步丈量、用双手触摸、用心灵感悟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相信,这份由芦花带来的温暖记忆,必将激励着孩子们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者与创新者,为非遗的未来注入无限的童真与活力。

《中国少年报》通讯员 陈伟益提供线索

  编辑:耿玥